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肾结石医案一则
蒋某某,男,58岁,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腰痛半年余,发现肾结石1周。 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放射至背部,时作时止,不剧,未予重视治疗。后腰痛反复出现,活动后加重。1周前于排尿时出现肉眼血尿,伴排尿涩痛,医院,查泌尿系彩超提示:右肾结石,大者约0.4cm×0.5cm。现因恐西医碎石风险及复发可能,故寻求中药治疗,遂在朋友介绍下前来求诊。辰下症见:腰痛,血尿,排尿涩痛,身困乏力,夜寐欠安,胃纳一般,大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稍数。 处方:芍药甘草汤合三金排石汤加减。 赤白芍各20g炙甘草10g黄芪20g 桑寄生15g杜仲12g山药15g 鸡内金20g海金沙20g(布包)金钱草20g 石韦12g小蓟15g合欢皮20g 青陈皮各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4.15):药后腰痛较前稍缓解,仍有血尿,颜色稍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稍数。予上方加枳壳9g、白茅根20g,续服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4.29):药后腰痛明显缓解,尿色转淡,稍有乏力,胃纳不佳,夜寐尚安,舌淡苔薄白,脉沉。予二诊方改黄芪30g、桑寄生9g,加山楂20g,再服十四剂后诸症悉缓。守方加减再调治月余,腰痛、血尿等症均消失,复查泌尿系彩超提示结石已下,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患者年近六旬,脏腑功能衰退,久居南方湿热之地,湿热之邪蕴结于内,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热下注,熬尿成石,阻滞经气,肾失开阖气化之权,分清泌浊失司,故腰痛、排尿涩痛;湿热郁于下焦,迫血妄行,故见肉眼血尿;湿热久蕴,困遏清阳,阻滞经络关节,伤津耗气,故身困乏力;热扰心神,故夜寐不安;舌脉亦为湿热之象。四诊合参,辨为下焦湿热,气虚不足,虚实夹杂证。 吾师治以清热利湿,益气排石,缓急止痛,方投芍药甘草汤合三金排石汤加减。方中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曰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炙甘草和中缓急,与白芍合用,酸甘化阴,益阴复液,筋脉得养;海金砂利水通淋、清热解毒,金钱草祛风止痛、清热利尿,鸡内金理气利泄,石苇利水通淋、化湿止痛、凉血止血,四者合用,易于结石的排出;黄芪补气升阳、利水行气;小蓟敛摄妄动之血,化离经之瘀血;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利腰府,固其本元;合欢皮活血安神;山药益气健脾;青、陈皮疏肝健脾,理气助纳。 二诊患者诉药后腰痛较前稍缓解,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于前方基础上加枳壳行气导滞,白茅根清热利尿。三诊患者诉药后腰痛明显缓解,尿色转淡,此湿热已渐祛,续守前方化裁:因稍有乏力,故加量黄芪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功;腰痛缓解,故减量桑寄生;胃纳不佳,加山楂健脾消食,以助胃纳。药后诸症悉缓,继续调治月余后复查彩超提示结石已下,收效显著,已得全功。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iluanjiance.com/jcpl/6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章精选基于月面原位资源的月球基地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