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AKITE

呀!风筝

好奇心

无处不在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总是有一百种,

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现,

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

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

……

这是一个我们与风筝的故事,你准备好来听我们的故事了吗?

故事起源:这个故事开始于三月底四月初,玩性大发的老师带着自己的风筝在操场上玩起了放风筝,孩子们看到后对风筝津津乐道,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风筝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是三角形的?”“我的衣服和风筝一样可以飞起来”“风筝上的图案是哪里来的”……孩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来了。

我们与孩子的第一场教研: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对风筝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为此我们与孩子们共同进行了一场关于风筝的教研,一同来探寻风筝的秘密。

讨论

结果

根据孩子们的提出的问题,我们整理出课程故事的思维导图。

风筝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哪些?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收集关于风筝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夏天:风筝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是中国人在东周时期由墨翟发明出来的,那时候的风筝是木头做的,而且形状是一只大鸟。

张云萱:我来继续补充夏天的,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蔡伦发明纸后,又出现纸风筝。

主一钦:在古代的时候风筝是可以用来传递信号的。也是一种武器,把风筝上绑上炸药,做成风筝炸弹,来炸坏人。

曹骏然:风筝在古代时候风筝叫“纸鸢”“纸鹞”“风琴”。

麻洛琦:老师我还知道有关风筝的三个说“斗笠、树叶说”“飞鸟说”“李邺说”,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

风筝学说补充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李邺说

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请向右滑动)

马周:风筝的制作分为4步,“扎”“糊”“绘”“放”。

王老师:我知道有四大风筝生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南通”,而且每个地方的风筝都有自己的特点。

其中潍坊是“风筝之都”。每年4月第三个周六是潍坊风筝节。“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借助网络走进潍坊风筝之都)

孩子在观看过程中惊叹连连,他们对风筝的想法更是层出不穷,我们与风筝的故事也在继续。

未完待续

kite

大二班:李娟周萍王永芝

编辑:王永芝

审核:沈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iluanjiance.com/jcpl/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