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观点丨老旧小区的活力未来下篇
年8月26日-27日,第十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苏州召开。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受邀,在27日召开的“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论坛上,作为主讲嘉宾之一,进行了题为《老旧小区的活力未来》的主题演讲,为老旧小区注入活力,使其成为促进城市繁荣的未来社区建言献策。现将李忠先生演讲内容整理,三天连续发布,以飨读者。 以下是演讲内容整理(下篇): 我们再来说说医疗强基,通过体验激活社区内的商业空间,促进未来社区空间活力。 当今,我们进入了“营养过剩,身体长寿”的时代,就像刚才王健老师说的,都有多岁的老人在考虑装修房子之类的事。“营养过剩,身体长寿”,让健康问题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老人都会有很多的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阿兹海默症等慢性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也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癌症走向慢性病化,“带癌生存”或将成为常态。 有人可能会说,癌症怎么会是慢性病呢?很多人会说癌症增多是因为我们现在环境变恶劣了。其实,未必全是。如果大家去留意一下,像丹麦、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挪威、美国、爱尔兰、韩国、荷兰等这些癌症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也恰恰是世界上比较长寿的国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癌症其实是一种“老病”。 未来我们人类研究癌症的方向,很可能是——不是把癌症给战胜,而是怎样学会带癌生存。也就是说,癌症在你身上就跟一个胃溃疡一样,它不影响你的整体生存。 备注: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诺华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实验室负责人李治中曾说:“把癌症变为慢性病,在有效延长病人生命的同时,提高病人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这是我对‘成功战胜癌症’的定义。” 在这个逻辑之下,当我们有了很多“银发族”以后,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可能带着慢性病,还能够健康活着的人,更多、更好的保障。 当下,保障“银发族”健康,迎来绝佳机遇——数字信息技术走进医健领域。 国外非常流行一个概念叫数字化人体,这也是谷歌在全力研究的一个项目。如果数字化人体,与低延迟、高宽带的5G网络相结合,医疗服务将进一步打破距离限制,最突出的表现是远程急救成功率提高和健康管理和初步诊断“居家化”。 备注:数字化人体或人体结构的三维成像构造的概念是在医学领域提出来的。利用三维或高维内科成像将人体组织的事件储存为一个三维数据库,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人体或人体的组织构建成三维的图像。这样就可以在数字化的人体中进行对真正人体或人体的组织的回顾性观察和分析,而且,这种操作通过现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远程进行。 远程救护、远程诊断与数字化医疗相结合,还能刺激一件事儿——社区级的“前哨医疗”。老旧小区改造中,社区“前哨医疗”是很能提高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的,也是疫情过后,医疗安全网络的重要一环。 备注:医院的毛细血管,是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条件落后、资源分布不均等矛盾的重要环节,也是承接民众对健康追求的主要落脚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社区是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因此,我们在做老旧小区改造时,可以以“全科医生体系+医疗可穿戴设备+社区医疗”模式,形成“智慧健康”的未来社区活力基底。 全科医生体系、医疗可穿戴设备和社区医疗相结合的未来社区医疗体系,医院“问诊”体系,实时传输病患的测量数据并建立“社区医疗档案”,让社区居民尽享社区智慧便利的医疗服务。 也就是说,将来最理想的老旧小区改造应当形成这么一个模式:一群带着医疗可穿戴设备的老年人跑到社区医疗诊所里去,能够享受全科医疗体系的服务。 这个事是特别重要的,这里面尤其应该推行的一件重要的事是全科医生体系——建立全科医生体系,保障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这样就能够做到小病能治疗,大病能甄别,一旦甄别出来以后,干什么?给他们配上一些医疗可穿戴的设备,医疗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的“医院”。这个事跟老旧小区的结合应当是最紧密的,而这个领域恰恰是咱们中国现在突破最快的领域。 大家记不记得,当年我们搞可穿戴设备的时候,像谷歌眼镜这类的穿戴设备,为什么没持续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可穿戴设备是为了“减轻痛苦”而非“增加幸福”。 也就是说,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如果你用它来增加幸福,大家不一定关心;但如果你用它来减低痛苦,那大家都很关心。举一个患者很依赖可穿戴设备的例子——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如BP机大小的程控电子设备,可以挂在腰间,通过一根细细的小软管将胰岛素输注到皮下。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帮助患者更好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法。只要戴上去的谁也不会摘,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现在可穿戴设备已经不是以前了,如,医疗可穿戴领域的代表者——以色列传感器供应商EarlySense,这家从事病人监测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健康数字公司,曾推出一款无接触式生育监测器——Percept,该监测器采用先进算法检测体内信号,显示用户的排卵、月经、睡眠、生命特征和压力水平等信息,预测最佳的怀孕时间,准确率比标准排卵评估程序高31%;另外,如果了解用户每月的排卵周期后,Percept预测的一天内确切的排卵日期可达到60%以上,两天内的排卵日期可达到75%以上。这是一个很难的一个技术,对备孕或避孕是很有帮助的。 备注:EarlySense公司成立于年,医院、康复中心,以及社区家庭提供新一代的病人监测系统。年1月,EarlySense推出了首款经临床验证的无接触式家庭健康和睡眠监护仪LIVE,随后又推出了世界上首个无接触式生育监测器——Percept,将医院和诊所使用的非接触式监测技术带入了用户家中。该监测器采用先进算法检测体内信号,显示用户的排卵、月经、睡眠、生命特征和压力水平等信息,是一款为希望怀孕或避孕的女性提供的全新数字追踪产品。 而在中国,近年来,社区商业数量持续增长,很多像强森医疗之类的医疗服务植入社区商业,为社区商业注入“高品质生活场景”的新鲜血液。 为此,我们可依托两大社区商业空间,实现将医疗服务下沉至社区——小商业空间的AI+云医疗和大商业配套的医疗商场。 1.小商业空间:AI+云医疗 人工智能革命的时代,“AI+医疗”成未来科技热点。在小商业空间里,我们可以借助“AI+医疗”,来实现医疗服务在社区的下沉,推行一些简单又有效的技术。 如,美国梅奥医疗集团(MayoClinic),作为AI+云医疗的领航者,是全美最负盛名的医疗机构。 梅奥医疗集团领衔发展AI+医疗,对接数据云,支持ICU医生快速决策,利用大数据,实现癌症临床诊疗匹配。如,引入诊疗匹配系统后,梅奥医疗乳腺癌诊疗率提高了80%。 备注:据统计,梅奥集团利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工具对病人数据元素进行优先级排序,过滤无意义数据、并实时向临床医生提供特定情境下的有效信息,经疾病严重程度调整后,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降低一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住院时间减少了50%,住院时间减少了37%;诊疗效率的提升也促使住院费用相应减少了30%。 如今,梅奥更是搭建起云医疗服务平台,实现远程服务。如梅奥医学中心卒中远程医疗中心主任可通过远程医疗机器人和他的患者交流,居家随访康复。这就是美国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时要发力的点。 另外,梅奥的医学知识库、辅助诊断系统、知识管理体系也开始进入我国社区医疗网络,比如像“吕医生”这样的一些连锁诊所。 我觉得在老旧小区改造里面,如果能加一些这样的设备进去,对整个老旧小区这里的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是个非常好的福利。 2.大商业配套:医疗商场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大商业配套的医疗商场。换句话说,就是在传统社区商场中植入轻医疗,提供多元且高附加值的生活性服务。 图片来源:全景网 在美国,随着各大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以及电商等因素的冲击,很多的商场都成了人们口中的“僵尸商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纳什维尔橡树商场引入了MedicalMall模式,由开发商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合作,保留了一楼的商业零售区域,而将二层改建为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治疗和管理中心。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仍然利用了商场原有的人气,为周边居民提供专业的轻医疗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它不是把商场做的像医疗中心,而是把医疗中心做的像商场,让顾客感觉到依然是在购物中心去看病的,医院的庄重感、紧张感,使得很多人都愿意来这里看病。尤其是像儿童康复、皮肤科,以及介于康养与医疗之间的业态都在其中。 其实,中国也一样,电商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商场也变成了“僵尸商场”,不管“壳”如何改造,就是吸引不过来人。原因很简单——“瓤”不够,也就是内容不够多。 图片来源:全景网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我们线下购物的体验需求没有那么大时,那些诸如医美、洗牙、眼科等医疗服务的需求反而越来越多了,这样一来,我们不妨也将那些“僵尸商场”,注入医疗资源,改造成医疗商场。现在这种医疗商场(MedicalMall)已经引入中国,并在杭州进行尝试—— 在浙江省卫计委的批复之下,在杭州大厦城市广场入驻了全程国际的MedicalMall。这个广场本身是一个近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设计出了“盒中盒的体验感”。但更重要的是城市广场的9-22层被打造成了医疗中心,其中9-16层精选了行业内知名的外科、儿科、口腔科、眼科、中医、医美的专科诊所,17-22层是邵逸夫国际医疗中心。这里有太学眼科、仁树耳鼻喉科、张强医生集团等,这都是非常受当地居民欢迎的一些轻医疗品牌。所以是商业保住了这里的人流量,而医疗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我觉得很值得大家去探讨。 图片来源:全景网 综上,通过艺术重塑+医疗强基强化体验,再通过体验激活未来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促进未来社区空间活力,可以作为老旧小区内容改造的一个方向。 科技注入——形成未来都市空间活力 曾经,传统产业与城市割裂,各自占据城市一角,缺乏联系互动。也就是说,一提到工业和商业,就意味着“吃住购”是分离的;当今,随着都市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制造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都市的制造形态更趋向于微型与弹性,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更具污染小、噪声低、不占空间等优势。 这就产生出一个概念“微工厂”,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DIY的衣服就是微工厂生产的。微工厂的主要设备是3D打印,而3D打印,噪音小,污染少,因此微工厂是可以放在老旧小区和老旧小区的配套里面。 图片来源:全景网 换句话说,我们的老旧小区不但可以注入商业服务,也可以注入生产功能。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 而由这个生产功能形成的逻辑叫都市微制造。 都市微制造逐渐融入城市中心,成为激活社区活力的有效手段,市中心遗留大量老旧小区及旧厂房,可作为都市微制造的最佳载体。 那么,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如何通过植入都市微制造来激活产业活力? 我们看一个案例——美国的纽约市中心老旧小区3D打印产业。 大家都觉得纽约市中心是玩金融的,其实不全是。纽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的3D打印之都,在全球Top5的3D打印之都(Topglobalhubsfor3Dprinting)中,纽约排名第一,有家正式注册的3D打印工厂。 那这个全球的3D打印之都,是怎么发展起来呢? 纽约以最初的MakerBot和Shapeways两家公司为源头,陆续发展了更多的3D打印科技公司,后经过自身3D打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成规模的企业。 备注:纽约3D打印产业的发展轨迹:年,ScottCrump发明了熔融沉积建模,就此发明了3D打印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同时他也创建了知名的3D打印的领军企业stratasys(纳斯达克上市企业);随着专利到期,3D打印机器的成本一直在直线下降,各种开发软件的数量急剧增长,就此纽约3D打印公司最初的MakerBot和Shapeways两家公司成立;此后,纽约的3D打印企业开始蓬勃发展,成为独立制造商——本质上是3D打印的自由职业者。MorelandPartners的BryanDow估计,年至年之间,美国3D打印公司仅筹集了3亿美元;而从年至年1月,3D打印公司募集各种投资近40亿美元。 如,采用开源技术为制造商提供3D打印服务,并提供相关的操作培训工作的Adafruit,由原先的在宿舍中创立,到后来经过发展在纽约市中心拥有超过平方米的工厂,多名员工,再到4,万美元的年收入(),曾被《Inc.》杂志评为纽约成长最快的私营公司。 而这些3D打印微制造工厂,分布于纽约中心城区各街区,多以“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方式,成为社区内有制造需求企业的“风火轮”,致力于为社区提供服务。 图片来源:全景网 当今,纽约利用3D打印技术优势,已实现对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珠宝设计、家具行业、居民服务、社区活动等多领域的制造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之下,微制造工厂发挥“韧性制造”优势,投入防疫用品生产。如,由3D打印公司联合高校组成的CMR联盟,每天能制作约个口罩,并由志愿者负责送往当地的30医院。 也就是说,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之下,不妨植入都市微制造。 以上,就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三个方面—— 一、青春定制,实现未来居住空间活力二、体验激活,促进未来社区空间活力三、科技注入,形成未来都市空间活力 我希望这三个内容能对大家去做老旧小区的改造,能做这种内容的服务,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强调一个事儿,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简单的生活环境改善,而是必须不断为社区注入活力,才能使其成为未来促进城市持续繁荣的有力武器!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权必究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iluanjiance.com/lcnzyw/10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孕不育都有哪些症状如何确定自己不孕不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